汉族风俗史(全五卷)_第七章《汉族风俗史(第一卷):导论先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汉族风俗史(第一卷):导论先秦 (第5/25页)

构成的民族性格、民族风采、民族风调。沙莲香:《中国民族性(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页。这就是说,民族性是贯穿於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性的东西,其具有认同性,即“谓对他而自觉为我”的一种意识;相对性,即在与其他民族的相对比较中,把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分开来的特性;内聚性,即本民族团结起来的一种向心力;稳定性、即把本民族与他民族相比较而明确区分的一种心理定势。彭英明、徐杰舜:《从原始群到民族——众共同体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0~281页。而风俗一般来说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其从一个很重要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反映和表现一个民族的风姿、风貌和风韵。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於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费孝通:《关於民族识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这是为什麽呢?因为风俗是一面镜子,无论哪一个民族,只要展示出自己的风俗,不是像镜子一样地照出了自己的风姿,风貌,乃至风韵吗?又因为风俗是一个模特儿,无论谁要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最佳的途径就是先了解其风俗,看一看这个民族吃什麽,穿什麽、住什麽、用什麽;看一看这个民族如何种田、如何种树,如何饲牲口,如何经商;看一看这个民族婚仪如何进行,葬仪如何进行;看一看这个民族过些什麽节日,信仰什麽神怪,便可知道这个民族的概貌。有人认为风俗习惯具有同一性,许多风俗在各民族中间普遍存在,对此,我们并不否认,但是,另一方面,只要仔细分析、比较和研究,一个民族无论大小,大都有只属於它自己而为其它民族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