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风俗史(全五卷)_第七章《汉族风俗史(第一卷):导论先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汉族风俗史(第一卷):导论先秦 (第4/25页)

    ??18年前,我们刚开始策划开展风俗史研究时,定的方向是“中国风俗史”,但是几经考虑,发现有一个问题很难解决,那就是中国有56个民族,如果耍写中国风俗史,那麽必须包括56个民族的风俗史,这在目前的学术条件下,以我们的能力是难以做到的。20世纪初,张采亮撰写的《中国风俗史》,在开中国风俗史研究的先河上无疑是功不可没的,但其内容由於缺少少数民族的部分,实际上只是汉民族的风俗史。因此,我们研究中国风俗史,不能重犯了张采亮的“错误”。

    ??仔细想来,张采亮为什麽会以汉族风俗史作为中国风俗史呢?其根本原因正如我在《汉民族研究再议》中所说;“汉民族研究之所以被视而不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一些同志习惯在中国通史与汉民族史之间划等号,似乎研究中国通史就是研究了汉民族史。……究其根源,形成这种习惯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庸讳言,恐怕还是大汉族主义的影响,在历史上,由於封建正统思想在中国史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汉族即中国,中国即汉族的传统观点,在封建史家中几乎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徐杰舜:《汉民族瓦史和文化新探》,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页。因此,为了避免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我们深感在中国风俗史的研究中必须注意风俗的民族性。於是,我们在能力和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改变了初衷,将风俗史研究的方向从中国风俗史改为汉族风俗史。

    ??方向确定以後,在汉族风俗史研究的内涵上如何把握风俗的民族性呢?

    ??众所周知,所谓民族性是渗透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中的精神或意义,它是某种在苎族内部“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它具体地表现为民族心理和由民族心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