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风俗史(全五卷)_第七十二章《汉族风俗史(第五卷):清代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汉族风俗史(第五卷):清代後 (第11/17页)

礼仪行为是“跳板凳”《顺义县志》,民国22年铅印本。。也就是在孩子长大的时候,选择吉日,备礼到庙上进供,庙主找碴儿责罚小儿,小儿便跳板凳,回家留发。在天津,礼仪行为是12岁的跳墙还俗,“跳墙事前,必须择一吉日,买簸箕一只,毛帚一把,预备老铜钱八枚。及期,为父母者琏领小儿,又向神象前焚香祷祝,一面使小儿持簸箕及毛帚,拂拭香案,洒扫地下。事毕,即令理发匠为小儿留发,随後再使小儿立於板凳之上,左右手各持老钱四枚。旁观之人,喊声‘老和尚’,小儿子便将手中所持钱向後撒去,跳下板凳,并不回头,直跑至家中。此即所谓跳墙还俗也。”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八,《天津》。

    ??10.圆锁礼始见於世

    ??民国时期,小儿百日时所戴的百家锁要一直戴到12岁。民间认为,12岁之前,孩子的魂魄不全,受惊吓会丢失,也会被妖魔鬼怪摄走;满12岁,孩子魂魄已全,能够独立应付灾厄与邪祟,无需护身符的保护了。於是,锁就要摘下来,即所谓圆锁。届时,要举行圆锁礼,并富有成年仪式的意义。如河北《万全县志》曰:“成年後之冠礼久废,惟十二岁时,於奶奶庙会,必亲到庙还愿,表示以後脱离奶奶之势力范围,亦成年之一种表示也。” 河北《万全县志》,民国23年铅印本;转引目《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圆锁礼一般在孩子12周岁生日时举行。这天,要铺排酒宴、大宴宾客。来者多为女客,所携礼品各色不等。在黄河流域,客人所携礼品最突出的是面花,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送给当事人的面盔和面项圈,并且要象征地佩戴一下。12岁时,与圆锁礼相类似的还有“还愿”、“还俗”的仪俗。这种习俗也与孩子早年的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