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汉族风俗史(第五卷):清代後 (第10/17页)
石头有灵,就在上面拴一段红头绳,认作乾亲。泰安有的地方认麦场的碌碡为亲,把碌碡竖起来,拴上红头绳,便算认了乾亲。每年除夕晚上还要去烧纸,供一碗水饺,感谢乾亲的保佑。浙江民间则多拜古树为乾亲,一般是松树为乾爹,樟树为乾娘。在杭州一带流传拜胡乾爷。“父母恐其子不寿,又惧拜乾爹娘用费大,便不寄於人,而寄於无常鬼,俗称‘拜胡乾爷’。传说无常鬼是阎罗王遣以拘摄死者之魂的鬼,将子女寄於无常鬼,是冀其不要拘摄寄子之魂,以保长寿之意。世人不知无常鬼二字义,而讹为姓胡,乃有胡乾爷之称。拜寄方法,父母做新白衣衫一件,至庙宇取胡乾爷偶像旧衣而易新,以烧酒、烧饼、香烛、银锭供而焚之。由庙中和尚为出寄之子取名。之後,每年七月,其父母抱子往拜胡乾爷之生日,至十六岁止。”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浙江》。 ??9.寄名神佛要“还俗” ??民国时期,若小儿多病难养,则有“寄名神佛“之俗,试图借助神佛的佑护,度过关厄。寄名神佛指父母将婴儿或幼子送到寺庙,请和尚命佛门中的名号。此俗明清时已非常流行,明清小说《多瓶梅》、《红楼梦》等都有所描写。民国时,此俗仍流传不辍。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曰:“大凡缺少子嗣之家,忽然生下一个男孩,自然爱如珍宝。但是一方面却时时惶恐,或是多病,或是夭殇。因此,为父母者往往带领小儿,到庙中焚香祷告,求和尚给小儿起一名,俗称寄僧名。其意盖谓自此以後,此孩算出家。寄僧名之孩,往往作僧人之装束。”《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直隶》。 ??寄名神佛之後,并不是永不还俗,而是借神佛的保佑,躲避过一定时期的关厄後,就要“还俗”。在北京地区,“还俗”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