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汉族风俗史(第一卷):导论先秦 (第8/18页)
着巨大的吸引力。以驹支为首领的戎为例,其先祖到晋国来时,过的是“被苫盖,蒙荆棘”的野蛮生活。後晋惠公把“狐狸所居,豺狼所嗥”的南方边远土地赐给了他们,“诸戎除剪其除棘”以上所引均见《左传》襄公十四年。定居了下来,进行农业生产。这多少反映了具有先进经济类型的晋国对“诸戎”的积极影响。 ??这样,汉族先民夏、商、周诸族经济类型的一致性和经济生活的先进性,就为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中风俗的互动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经济类型的一致性和经济生活的先进性对汉族先民的政治和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是导致了政治上的承接性。众所周知,先秦之时,汤灭桀建商,商民族统治了夏民族;武王伐纣建周,周民族又统治了夏民族和商民族。而且,在商、周两王朝建立前,商民族和周民族又分别臣属於夏王朝和商王朝。这种政治上的承上接下,承前接後的关系,就为夏、商、周三族融合成为汉族前身华夏民族的主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政治基础。 ??二是导致了文化上的继承性。由於夏、商、周三王朝在政治上的承接性,所以商民族灭夏王朝时,就吸收和继承了夏文化,创造了以青铜继代表的商文化,而周民族“克商”时,又吸收和继承了商文化,创造了以礼乐制度和金文为代表的周文化。这种文化上的一脉相承,使得夏、商、周三族的文化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为民族的融合提供了最基本的共同点,打下了最早的基础。拿反映共同语言的语言和文字来说,从夏民族的“雅言”发展到商民族的甲骨文,又发展到周民族的的金文,正是一族袭一族,一代比一代更进步。这种文化上的继承性,使得周民族後来居上,以其文化上的包容性和先进性,以及作为统治民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