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盗墓被直播了_第86章 武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6章 武举 (第6/7页)

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

    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雍正五年(1727)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於守备等营职。

    雍正以後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

    三场是考文,当时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於文化课考试。

    内场考试对大多数武人来说,比外场考试更难应付,所以考试办法不得不屡有变动。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於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

    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二篇,题目选自四书和兵书。

    康熙年间改为策一篇、论二篇。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语》、《孟子》中出,考试难度有所降低。乾隆时,又改为策一题,论一题,题目都选自《武经七书》。

    到嘉庆年间,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所考策、论多不合格,而不少外场成绩突出者又往往败於内场,於是乾脆废除策、论,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这样一味迁就,使内场考试的水平越来越低,最後差不多只是形式上的存在了。

    当时社会上歧视武人之风很盛,经此一改,武人更加被文士们看成纤纤武夫,武举的社会地位大不比清代前期了。

    清代着名学者赵翼有一段记述,最能反映武举内场考试的实情,也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