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6章 武举 (第5/7页)
。 清代武举一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四:殿试,会试後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 二名是武榜眼; 三名是武探花。 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进士及第”资格。 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 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 揭榜後的流程也十分绚丽,大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架势。 考试揭晓後,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後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 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後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 殿试以後,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 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当时规定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 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