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6章 武举 (第4/7页)
识的提议,可惜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只是说说罢了,否则将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崇祯四年,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能运百斤大刀者只有王来聘、徐彦琦两人,发榜後徐彦琦榜上无名,议论腾起。当时正“锐意重武”的崇祯帝认为有人作弊,将考官、监试御史等一大批官员下狱、撤职,令倪元璐、方逢年等主持复试。复试後选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传胪赐宴。崇祯亲自调阅前三十名试卷,钦定一甲三人,王来聘居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武状元,授副总兵职。 明代武举一直没有殿试,也没有设立一、二、三甲的区分和鼎甲名号。正式有武状元之设,王来聘是第一人。 明代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武举只是个补充形式,所以,明代武举出人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名臣熊廷弼,他是一位难得的文武通材。 《明史》本传说他“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据清人王应奎说,熊迁弼先中万历某科湖广武乡试第一名,後弃武就文,又中万历丁酉(二十五年,1597)湖广乡试第一名,次年登进士。“於是榜其堂曰: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 这在历史上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到了清朝” 清代制度上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但稍做了修改。 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後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