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史_第23章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後殖民国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章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後殖民国家 (第5/22页)

徒和穆斯林群体之间可怕的公共sao乱,在大约几周的时间内,导致至少 100 万人丧生;另有大约 1,700 万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被集体驱赶,在动荡不安中逃离家园。悲剧的高潮是,在北部省份旁遮普,印度教和锡克教的极端分子伏击并屠杀了向西逃往巴基斯坦的整列火车的穆斯林难民,同时,穆斯林狂热分子对向东迁居印度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施以同样的回报。1948 年,甘地在为公民和平进行祈祷过程中,被一名对其宗教宽容计划不满的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只有在宗教冲突的丑恶面貌消退之後,国家治理的任务方才开始。

    ??尼赫鲁的家长式作风凭借占统治地位的国大党,尼赫鲁从 1947 年开始,直到 1964 年去世为止,作为总理一直统治着印度,使国家走上了英国特色的议会民主制、甚至是某种费边社会主义的道路。因不存在有效的反对派,尼赫鲁的纲领与其说是民主式的,倒不如说是家长式作风的。民众指望他解决国家的贫困,迅速增长的人口,以及种族、宗教和语言差异等巨大问题。除了印地语和英语外,另外 16 种语言得到官方认可。在经济事务上,作为一个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尼赫鲁明白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必要性,但他相信经济计划、政府控制和事关国计民生的工业部门的国有化也是必需的。在他的领导下,混合经济体制下的一个现代工业化的印度开始成型,并在此後的年代里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增长。

    ??与此同时,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陷入了持续不断的冲突之中,部分集中於位於喜马拉雅山脉的前克什米尔土邦(官方称为查谟和克什米尔)。虽然这一地区四分之三的人口是穆斯林,但是印度教的王公在延迟之後选择将克什米尔并入印度。1948 年,印度和巴基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