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月亮与六便士》(1) (第4/14页)
一直要到十九世纪後期,艺术家形象才会有点频繁地出现;即使到这个节点,对他们的塑造通常还是概略式的,不外乎这样几种套路:情绪亢奋的放浪者,半吊子艺术家,矫情的唯美主义者,或是彬彬有礼的知识分子。呈现他们的千篇一律的方式,凯瑟琳·德·马托斯在一八九四年抱怨说,是“胡乱地把一些‘小说家的特性’堆砌在一起,用言谈和举止的某些雕虫小技把它们捆绑住,把这个稻草人差来遣去,然後给它贴上‘画家’的标签。只要有很多的画笔画筒就行,事和人都不重要”。在这样的外表下,这些个漫画式的艺术家们每每是心系社会,带有比较传统的道德观,重点着墨於他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他们的艺术创作。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艺术家从小说背景移出,成为许多小说的焦点人物,艺术家小说成为英语里最流行的文类之一。许多这类作品包括乔治·吉辛的《亨利·拉伊克罗夫特的日记》(1903)、托马斯·哈代的《意中人》(1903)、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1909)、亨利·汉德尔·理查森[7]的《莫里斯·格斯特》(1910)、斯蒂芬·弗伦奇·惠特曼的《命中注定》(1910)、玛丽·奥斯汀的《才女》(1912)、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1913)、弗兰克·诺里斯的《范多弗与兽性》(1914)、薇拉·凯瑟的《云雀之歌》(1915)、西奥多·德莱塞的《天才》(1915)、梅·辛克莱[8]的《塔斯克·杰文斯》(1916)、詹姆斯·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画像》(1916)、吉尔伯特·坎南的《门德尔:青春的故事》(1916)以及温德姆·刘易斯的《塔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