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 (第20/21页)
鱼陂”,“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鱼卖也”; 汉代1 斤为今258.24克,1石为120斤,千石折合今61977市斤。其收入“可与千户侯等”;《水经·沔水注》曰:襄阳侯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其陂池中“常出名鱼”;《三辅故事》载曰,“武帝作昆明池学水战法。後昭帝少,不能复征战,於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鱼乃贱”。说明汉代人工养鱼的巨大发展。汉代陂池养鱼不但普遍,而且大多实行综合利用,即陂塘除用於养鱼、灌溉外,还往往种植菱、芡、藕莲等水生植物,饲养鸭等水禽,有的还在堤岸上种植树木。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和贵州兴义县东汉晚期墓葬出土的陶水塘,或陶水田池塘模型都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点。四川宜宾出土的陶水田鱼塘模型,大略地提供了灌溉和养鱼两 方面的需要。《陶朱公养鱼经》是西汉时人们对长期以来养鱼经验的总结,原书已佚,仅《齐民要术》所引的部分文字就包括了鱼池建设,鱼种选择,自然孵化,密养轮捕等方面内容,可见当时人工养鱼风俗之盛。 ??(下) ??4.蚕俗发达 ??秦汉时期,社会重视蚕桑生产,当时人们认为“天下以农桑为本”《汉书·昭帝纪》。,把蚕桑生产摆在与粮食生产同等的地位。因此,秦汉时期蚕桑业十分发达。当时不仅有“环庐树桑”的烛规模经营,而且也有“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业蚕桑者遍布全国。传统的蚕桑产区齐鲁一带,“颇有桑麻之业”《史记·货殖列传》。,长江流域的蚕桑业发展迅速,今四川省境内曾多次出土具有桑园内容的汉代画像砖;东汉陈华在巫县任县令时,“有惠政,桑生二万余株,民以为给”《太平御览》卷九五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