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_第257章 印度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7章 印度行 (第6/7页)

城迁移至基达。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建设,城市里陆续建起一批由齐国人投资的粮食加工厂、罐头厂、酿酒厂、硫黄提炼加工厂、砖瓦厂等现代工业,为这片闭塞而又古老的大地带来了一种划时代的文明。

    齐国人还帮着修建了一条通往苏库尔的简易公路,与印度河形成水陆联运,可直接通达沿海港口,极大地提升了汗国的商品流通速度。

    八年前,随着齐国-喀拉特汗国联军击破坎大哈,驱逐了吉尔扎伊人势力後,更是打通了俾路支地区和阿富汗地区之间的商贸流通渠道,更是促进了基达城的商贸繁荣,并为喀拉特汗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贸易税收。

    基达城的周边还有丰富的铜、硫磺、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喀拉特汗国王室、贵族,以及一些来自齐国的商人纷纷在该地投资开建矿场,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大肆采掘,然後运往苏库尔,或售於莫卧儿帝国,或经印度河驶至沿海港口,销往海外。

    除了矿产外,喀拉特汗国还在齐国经济顾问的指导下,在境内大面积栽种棉花,以供本土日益增长的棉纺织原料需求。

    不过,棉花种植面积增大了,势必会大大挤压国内粮食的生产空间。另外,整个俾路支地区气候乾旱,蒸发量大,水源不足,也严重限制了喀拉特汗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他们常年缺粮。

    不过,借着齐国在印度地区构建的商业网络,喀拉特汗国倒是能获得充足的粮食供应,丝毫不担心饥荒情况的发生。

    犹记得十几年前,整个喀拉特汗国曾连续遭遇数年的严重旱灾,农田里几乎颗粒无收。但在齐国的帮持下,从旁遮普地区调来海量的小麦和稻米,硬是让汗国数十万子民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饥荒。

    所以,尽管後来有人向汗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