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澳门文学编年史3》(2) (第14/14页)
增,除了知识小品、艺术小品等专栏外,生活散文也日益增多。如1976年开设的“望洋小品”专栏,作者包括鲁茂、叔华、杨明、方菲、陶莎、夏耘等;1978年,有丽莎的“八妹手记”,林韬、易枫的“余韵”,航青的“生活素描”,鲁茂的“单刀集”;1979年有徐敏的“闻见录”,鲁茂、陶里等人执笔的“斗室漫笔”等。70年代末澳门的散文比五六十年代的散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内涵较为深刻,同时也为进入80年代中期以後澳门散文创作的飞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散文的体裁,“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最没有拘束的。它可以是匕首和投枪,可以是轻妙的世态风俗画,也可以是给人愉快和休憩的小夜曲。它可以欢呼、歌颂、呐喊、抨击,可以漫谈、絮语、浅唱、低吟,也可以嬉笑怒骂、妙语解颐。它可以是激越的风暴,也可以像大江在月光下静穆地流动。澳门70年代散文正体现这种普遍的性质。然而在此之上,澳门的散文还具有另一番独特的色彩,那便是历史传统情怀与个人现代情调的交融。仅以主要散文家为例: 散文家白思群自1970年起在《澳门日报·新园地》副刊上发表81篇散文,如《梅花如知合断魂》《风声,雨声,心声》《银色的人》《红枫时节》《军大衣》《谈鲁迅杂文劄记》《荔枝龙眼丛中——广州漫记之一》《插曲》《新时代的新英雄颂——读报告文学〈巍然如山〉》《怎麽看〈野草〉》《武侠小说与心理》《也看翡翠兰苕上——浅谈杨万里的诗》,接通古今,杂而不乱,1977年较为成熟,如《昔游诗草》组文就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