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五章《澳门文学编年史3》(2) (第13/14页)
在危机重重的情况下,陈白尘开始策划一系列阴谋,还杀了人。在警方的努力下,陈白尘终於落网,受到法律的制裁。《音容宛在》讲述大亨姜国栋从13楼跳了下来,警察马上封锁了现场。经过一番追查,却没有丝毫线索,甚至姜国栋的家里也拒绝追查。警方没有放弃,在姜国栋的屍体上找到了线索,在其他地方也找到了线索。警方终於查明,死者不是姜国栋,而是一个替身。原来姜国栋因为贪污的事情找了一个替身,意欲瞒天过海。姜国栋最终落入法网。 纵观这些小说,大部分都贴近70年代澳门社会生活、文化的现状,触及澳门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渔业、商业、赌博业,如校园生活、打工生活、移民生活、市民生活等。这种散漫而无所不包的题材写作,恰恰反映了70年代澳门文学的自洽一方与包容的品质。相对其他体裁而言,小说创作极少触及政治意义上的题材,更极少用政治意识形态的观点和立场来直面社会生活,可以说是70年代澳门文学最显自我品质的一种。 散文的传统情怀与现代情调 据目前统计,70年代十年间共发表散文3000多篇,其中在香港及海外发表近30篇。绝大部分都在《澳门日报》和《华侨报》上刊登。作者也近百人,其中发表篇数在50篇以上的至少有鲁茂、李鹏翥、方菲、梅萼华、柳惠、陶里、洪荒、黄衫客、白思群、秦西行、夏微澜、孟起予(陆觉鸣)等人,另有一大批以笔名为署名,时过境迁难以确认作家的真实姓名、身份,只留下了颗颗温润的珍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澳门文学不求赫赫成名,重在自我的宣泄与艺术情调的追求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澳门学者李观鼎认为澳门散文的主要特质在於它的倾诉性。70年代中期,澳门报刊上散文专栏品种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