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文学编年史(全五册)_第二章《澳门文学编年史1》(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澳门文学编年史1》(2) (第5/9页)

高采烈,但更有机会领略到的则是遥看草色近却无的感受,一些作品都浑然融入非常一般化的描写和议论之中,显不出什麽特色与风致:叙事性的作品常常缺少精彩别致的情节,缺少呼之欲出的人物;抒情性的作品常常只是俗之又俗的情愫,加上人人能及的表达功夫;较多的则是议论性的随笔,理趣淡薄,力道钝滞,甚至语言也寡然乏味。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充足的理由指责这种非常一般化的文学写作,它们毕竟构成了澳门这片文学热土的基本热温,构成了澳门这片虽然不大但毕竟富有生机的文学沃壤上的基础草色。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谁都不愿意以这样的基色和基质代表澳门的文学形象。

    ??这就是说,当提到澳门文学形象的时候,我们的视域很自然地越过了西江水,越过了伶仃洋,越过了南海白云,而摄入了广袤的国土和沸腾的世界。这才是“澳门文学”概念的真谛,是在“澳门学”的意义上阐发“澳门文学”的必由之选。从澳门学的角度来说,澳门文学的形象应该像澳门及其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那样,以一种特别的风致、内涵和魅力出现在世人面前,虽然不是卓然傲立,但较理想的状态应是融入汉语新文学之林而并不逊色。这样的诱人情形在澳门文学的历史和现实中都有不俗的体现,不过仍需要澳门文学界付出更大的努力。

    ??这努力的目标之一便是在观念上排除“澳门文学”概念的牵累,让文学写作者勇於走出澳门文学的继承框架,在向世人展示澳门文学形象的意义上营构并展示足以代表澳门的文学成就。在这里,文学写作者的视域及其相应的心态极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