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6章 赵光美和文官们的决战 (第5/7页)
胥吏毫无问题,过一些年,再把这些人提拔起来去当官。 这样的改革自然是有利於新儒学派的,说白了新儒学派的人数远比传统儒生多得多,且已经逐渐拥有了自己的纲领,那些学律法的,学算数的,学物理学技术的,自然也都会去学新儒学,俨然已经背离了传统的孔孟之道了。 事实上真要去做胥吏的话,这些新儒学派反而是更容易做出成绩出来的,而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进士……以後可能直接就没了。 这是要断了文官的根啊。 为什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都首重进士?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麽,进士考的这些东西,诗,策,论,这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没有满分这个概念的,尤其是宋朝毕竟还没开始搞成猪理学和八股文,比拚的是考生的才气。 然而何为才气?那是需要家庭熏陶的,那是有阶级性的,玩这一套,普通家庭的孩子是玩不起的,而且这个内卷也是无限的,当然,也确实是更能筛选人才。 然而明算、明史、明经、明律就不同了,众所周知,对於真正的学霸而言,只有写作文才会扣分。 换言之这几科都是很容易考满分的,那还怎麽评一个一二三四?如果考满分的人太多,又怎麽择优录取? 没有选拔人才的作用,久而久之这几科自然就没落了,现在倒是还好,等以後进士彻底独大,真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後,所谓的科举,和进士几乎可以画等号了,人们就只关注进士,别的连搞都懒得搞了,到时候想恢复都会很难。 如果赵光美的改革能成,那自然是不一样的,以前科举是给官的,名额有限,自然重进士,但现在不给官了,官吏之间的通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