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44.第241章 虽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怀(加更 (第4/13页)
恒细细一想就明白过来,能通过乡试的才子,已经是天下州府的翘楚。本就是才学兼备之人,没必要在这种细节上为难人。 ??会试是从一众翘楚中再取不凡者。四书五经读到这份上,没有半分投机取巧可言,拚的就是各自火候。考生对圣人的知识掌握多少,又有多少能真正吸收,成功运用到文章之中,才是考官比高下的地方。 ??将墨色在砚台里晕开,陈恒一边磨着墨,一边思考着自己的破题之法。他已非吴下阿蒙,身经数次考试。让陈恒明白,将考题答得中规中矩,是高中的下策。将考题写出自己的见解,是中策。 ??能三题一气贯之,既合乎自己答题本意,又不偏离圣人的教诲。在此之上,还要符合八股文之义,才是真正的上策。 ??当然也有考生,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题目拿来就开始写。可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扁担。万一出现自己前後文,意思互博的情况,那才是自毁前程。 ??这是会试,也是四书五经题的最後一次考试。由不得陈恒不重视,不深思。这三题,最好的破题点,自然是‘民’了。 ??那该如何用民破题呢?陈恒不急,他还有思考的时间。谋定而後动者,才能做到後发先制。 ??里面最难的一句,自然是出自论语的千古辩题: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句诞生之初,尚没有争议。到了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後,它的争议才逐渐出现。等到汉魏一过,从唐朝始,关於它的争论就没少过,并有扩大的趋势。 ??後世人们常常说到的论点,有不少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可惜孔夫子死时,没留下最终解释权。倒让後世的徒子徒孙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可以说,一个朝代如何定义这句话,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