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史_第2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动乱,13001560 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动乱,13001560 年 (第35/41页)

革命冲击,单凭 1520 年左右广为传播的伊拉斯谟精神是否就能够复兴教会,这是历史上许许多多无法解答的问题之一。

    ??8.新型君主国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作者:小汉斯·霍尔拜因(德国人,1497—1543 年)

    ??此画绘於 1523 年,当时伊拉斯谟五十六岁,而路德派宗教改革运动正席卷德国。这是表现人文主义的古典肖像画佳作。此画捕捉到思想的活力,强调伊拉斯谟那唯一的武器——笔。(Alinari/Art Resource, NY)

    ??与此同时,在意大利以外的欧洲,国王们正在积极地建立现代国家的各种机构。正是这些国家,而不是任何其他个别因素,决定了宗教革命的进程。一个国家是皈依新教,还是继续信奉天主教,或是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宗教团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政治上的考虑。

    ??战争、内战、阶级战争、封建叛乱以及明火执仗的盗匪活动,在 15 世纪中叶折磨着欧洲好多地区。面对这种无一定形式的暴力行为,中央政府变得非常软弱。各色各样的统治者此时都试图加强国内治安。人们为方便起见一向称他们为新君主,但他们其实并非太新,因为他们不过是重新进行在中世纪盛期中断的那些国王们的工作。这样,他们就奠定了後来民族国家或至少是拥土自立的邦国的基础。

    ??新君主提出君王国体制,作为法律和秩序的保证。为了唤起对统治王朝潜在的效忠感情,他们宣布世袭君主国是公共权力的合法形式,一切人都应该接受,不得捣乱或抗拒。他们特别谋求城镇中等阶级人民的支持,这些人对封建贵族私动乾戈和大肆抢劫的恶习十分厌恶。城镇居民宁愿国王控制国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