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动乱,13001560 年 (第33/41页)
似乎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一条不祥的界线。前者是既得利益集团,因循守旧,屍位素餐,而且依靠教会生活过得很好;後者包括虔诚的普通信徒,笃信宗教的人文主义者和作家,急性而又任性的统治者,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拥有更大的影响,而且也更为严厉地抨击教士的陋习。 ??共同生活的姐妹会与兄弟会世俗宗教在荷兰特别活跃。一个世俗传道士盖拉德·格罗特,利用灵魂再生的布道去吸引门徒。1374 年,他创立一个妇女的宗教团体,接着又为笃信宗教的男人设立许多机构。他们分别称呼自己为“共同生活的姐妹会”和“共同生活的兄弟会”,并且取得教皇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的认可。他们共同生活,既非修道士也非修女,无需立誓,穿着普通并可随意离开。他们从事救济穷人和教书工作。由於入学的男孩人数上千,兄弟会学校就按学生年龄和学习进度分班教学,每个年级有自己的教室和教师。姐妹会也同样这样做,开办女子学校,虽然简单些。学校除了教授读写之外,还教授有关品行与举止的基督教观念。他们灌输谦卑、宽恕、尊敬、睦邻以及自觉履行职责等个人品德。这种曾称为“现代的虔诚”,在尼德兰及与德意志毗邻的地区传播得非常广泛。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鹿特丹的伊拉斯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北方人文主义者中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在整个人文主义运动中他确实是最着名的人物。伊拉斯谟与所有的人文主义者一样,选用一种“净化”而常常又是复杂的拉丁文进行写作。他把中世纪看作是愚昧的时代,嘲笑经院哲学家,深入地研究了古代的古典作家。他具有一个纯文人的力量和局限性。他对严肃哲学上的困难问题大都不感兴趣,害怕老百姓的无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