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史_第25章 共存、对抗和新的全球经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章 共存、对抗和新的全球经济 (第2/24页)

直到 1985 年,也没人能够预见到冷战将如何终结,将在何时终结。

    ??121.对抗和缓和,1955—1975 年

    ??缓和时代1953 年以後接替斯大林的苏联领导人有时会显得更容易合作一些,愿意承认在核时代有必要进行军备控制和相互合作。一个兼有和平共处和两大世界体系相互竞争的新局面的来临势在必然,甚至出现了几个明显的缓和或者正式舒缓紧张均势的时期。但是危险的对抗仍一再出现,核军备竞赛也不断以新的形式、在新的方面继续进行,双方关系在後来的几十年间就在缓和与危机之间跌宕起伏。

    ??至 1955 年冷战格局已趋於稳定。在亚洲,朝鲜战争已告结束。在欧洲,为西德的武装力量所加强了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面对着华沙条约各成员国。铁幕仍然分割着欧洲,但是直接军事对抗的威胁消退了。西欧各国和苏联之间甚至能够就对奥地利的和约达成协议,结束了盟国对奥占领,赋予奥地利以独立和中立的地位。

    ??共存的压力我们已经了解了赫鲁晓夫是如何成为苏联的头号领导人。此人言辞尖酸、情绪多变、语调夸张,他宣布只有当“虾米学会吹口哨”时苏联人才会放弃他们的革命原则,并发誓要“埋葬”西方资本主义。尽管如此,他却也不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强调“和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於 1952 年至 1961 年在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继续推行遏制政策和美国的军备建设。艾森豪威尔的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以一种近乎启示录式的观点将冷战视为善恶之间不共戴天的斗争,曾在一个场合要求苏联势力“滚回去”。但尽管杜勒斯言辞激烈,尽管美国在中美洲、亚洲、非洲和其他地方积极地在军事上支持反共力量,其政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