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6章 软肋 (第4/8页)
就像当年的元廷海运。 ??元廷给出的运量脚架最高的那些年,大户造一艘海船,只需要顺利跑一趟,就能回报,随後,不管跑几趟,都是赚的。 ??至於结果…… ??因为运费太高,元廷很快无力支付,导致海运没有兴旺太多年就重新衰败下去。 ??大户自然也就少了这份财源。 ??相比起来,参与海运的民夫,就只是赚一个辛苦钱,还是卖命级别的辛苦钱。 ??那年代可没有营海司当下这麽完善的安全保障。 ??同样的道理,哪怕就说今年的海捕,民间的船只,很多都来自大户,船工渔民租赁大户船只,虽然因为营海司给出的高价格,都算赚了一笔,但,船主才是拿大头的那个,只需要出一条船,直接就切走一半收益。 ??那麽,问题来了。 ??底层的百姓为什麽不自己造船,把这份收益自己吃下呢? ??因为没钱啊。 ??朱塬当初发布告示,同时也在一封信中说过自己的想法,当时很坦白,就是为了更加迅速地整合沿海各州县的渔民。 ??当下,朱塬觉得自己要解释更多一些。 ??外人不知道的是,朱塬最近甚至一度考虑过,完全禁止民间海捕。 ??还是泥螺事件产生的启发。 ??官方不断开创足够优越的海捕条件之後,朱塬觉得,完全放任,或许也会造成後世的某个结果,短短几十年,因为过度捕捞,就无鱼可捕。 ??相比起来,官方捕捞,更容易通过鱼情进行调节,保持捕捞强度的同时,也要避免竭泽而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