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4章 考什麽不重要 (第7/9页)
更好的锄耙耧犁,等等等等,同样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 ??这或者也算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 ??至於渔业,更是形象而明显,渔业不需要播种,不需要施肥,不需要兴修水利,至少,当下暂时是不需要这些,因为等於是直接摘收‘果实’,於是,提升渔业生产力的唯一方法,就是在摘收‘果实’的工具层面下功夫。 ??工具越好越多,收获也会越多。 ??直到将来的某个极限。 ??但,至少未来十年,甚至二三十年,这个极限,是到不了的。 ??随後还有一件事。 ??关於科举。 ??说起来,老朱去年就让中书筹备科举的事情,但直到朱塬出现之前,一直都没有具体执行。 ??老朱对人才的重视,众所周知,毋庸置疑。 ??不过,之前了解过历朝的科举制度,老朱大概本能地就觉得其中有问题,最直接一点,他觉得,通过那些个考试,作诗啊经义啊,其实并不能得到他想要的人才。 ??不得不说,老朱的感觉是对的。 ??後来一些人总是张口就来,说什麽老朱让刘伯温创立了八股文,导致明清科举制度的僵化。 ??其实是扯淡。 ??洪武一朝,老朱一直都不太重视科举,原因就是,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总觉得传统科举有问题,挑选出来的人才要麽迂腐陈朽,要麽夸夸其谈,总之,都不善实务,因此更倾向於举荐,以及,通过国子学专门培养自己想要的人才。 ??明清科举制度僵化,是从明朝中後期开始的。 ??朱塬的出现,让老朱打开了思路,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