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2章 抵 (第8/8页)
味,还有百姓此起彼伏的感谢之声。 ??本来紧绷的局势,随着粮船抵达,迅速松缓下来。 ??待到第二天,和淮也初步弄清了胶州附近大概有多少流民。 ??至少13万。 ??之前……不敢去搞太清楚。 ??因为一旦出了事情,和淮也清楚会发生甚麽,还不如稀里糊涂一下。 ??和淮甚至也清楚,很多饥民不知道消息,还流散在山东各处,但,也只能顾得了眼前。就像其实也有不少流民以为等不到粮船,听从官府劝告提前返乡,这次也将拿不到赈济。 ??毕竟这次赈济的前置条件也并不宽松。 ??拿了粮食,就必须听从安排,不管男女老幼,都要迁往胶济运河两岸,参与运河的疏浚。 ??按照13万人计算,按照每户5人可得一石粮食的标准,初步的赈济支出,其实只需2万6000石。 ??大家也都清楚,每户给出的那些赈济口粮,再节省,也只能吃一个月而已。不过,有一个月时间,很多事情就能调整过来。 ??比如後续的以工代赈。 ??疏浚胶济运河,皇帝陛下给出的限额是5万石,再加上运河疏浚过程中,多少能捞一些鱼虾作为补充,这又能吊两个月时间。 ??撑过三个月,将是夏收。 ??山东今年处处废耕颇为厉害,但对於一个骨子里刻着‘种地’两字的民族而言,再困难的环境,都会有人孜孜不倦地播下种子,多少还是会产出一些粮食。 ??更何况,夏收之後,南方也会有更多赈济过来。 ??综合下来,虽然形式还远远不能算好转,但最危急的时刻,总算过去了。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