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歌(全三册)_第六十一章《云中歌3:忆流年》(2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一章《云中歌3:忆流年》(22) (第3/3页)

平君的影响,以至秉性柔仁。)而刘询却推崇帝王霸权治国,所以几乎在所有事情上,刘奭都与刘询意见不合。刘询数次大怒,有的怒火甚至被惜言如金的史官记录入了史典,可刘询依然将皇位传给了刘奭。

    ??宣帝刘询对待宗室亲厚多恩,却独对昌邑王刘贺不喜,屡次下旨斥责他的言行,甚至最後下旨封他为“海昏侯”,昌邑王刘贺逆来顺受,从无反抗,对“海昏侯”的封号也敬纳。据史籍记载,刘贺喜行猎,身健康,最後却无疾而终,年仅三十多岁。而广陵王刘胥则恰恰相反,根据史册记载,宣帝对其礼待厚赏,皇恩隆厚,可他依然对皇帝不满,竟然倒行逆施,请巫婆诅咒宣帝早死。事情败露後,刘胥畏罪自尽。他死後,刘询将广陵国废除,不许刘胥的子孙继承封地。直到元帝刘奭登基後,才复封刘胥的太子刘霸为广陵王,归还封地,以奉刘胥之祀。

    ??黄龙元年(公元前四十九年),宣帝刘询去世,享年四十四岁,葬於杜陵。

    ??宣帝统治期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书上评价这段时期是汉代历史上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但宣帝的功绩离不开昭帝为他打下的基础,所以昭帝刘弗陵和宣帝刘询的统治被并称为“昭宣中兴”。

    ??但是,宣帝的中兴之後却是重重隐患。由於宣帝任用宦官,元帝刘奭对宦官更是宠爱、信任非常,以致後来发生了重臣被宦官打死的惨剧。所有这些都埋下了日後宦官乾政的隐患,宦官乾政又直接滋生朝廷的党派斗争,扰乱正常的朝务,汉朝最後亡於宦官乱政,可以说,是在刘询手里就埋下了源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