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汉族风俗史(第一卷):导论先秦 (第1/25页)
??第五节 ??汉族风俗的研究 ??一、汉族风俗研究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风俗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时,就有了“采诗之官”,他们到各地收集有关风俗资料,以供统治者“知得失”、“自考正”。春秋时的大思想家孔子,针对风俗的特点,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於乐”的着名论点。到了汉时,朝廷更是专设了乐府,它虽系以采集各地民谣为主,但仍不失为我国最早的风俗研究机构。此後,风俗研究日趋受到重视。历代历朝的官修史书都把风俗当作记录的内容之一;各种文人笔记也喜欢以一定的篇幅用於载录风俗事项。到魏晋南北朝时,则出现了第一本风俗专记。以後各种风俗着述不绝於世。风俗研究这一优良传统始终得以继承,并被发扬光大。考察汉族社会的风俗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历朝历代的风俗研究基本上以采录和记述为主。而这种采录和记述又有附录式、兼录式、专录式、汇录式等区别。 ??附录式,即古人在叙事、说理时附带记录了一些风俗资料,如先秦诸子百家的言论、着作对风俗事项的载录都是附带性的载录。 ??兼录式,则时载记载朝代沿革、帝王变更等历史大事时,也兼顾记录当时的风俗。如《史记》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历史着作,其中就兼记了当时汉族社会的许多风俗文化,主要集中於《货殖列传》和《乐书》中。其中《货殖列传》对当时各地的民情和习俗的记载颇为详尽。如它总结当时各地的生产风俗道:“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执饶食,无饥馑之患,以 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