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汉族风俗史(第一卷):导论先秦 (第4/18页)
拥有祭祀始祖的权力,同姓诸侯为小宗,只以始封君为祖先进行祭祀。宗法制又与分封制相结合,维护周王为共主,诸侯直接治民的政治制度,宗统和君统完全统一,即在周王和同姓诸侯之间,周王既是宗主又是天子。在民姓诸侯中,也依照大小宗法制度原则进行统治、诸侯既是国君又是宗主。这种典型的宗族制度,在春秋旧中国时虽然血缘纽带的作用逐渐减弱,但列国的宗族组织仍然普遍存在,主要分为公族、卿大夫家族和土庶家族三种类型,先秦这种典型的宗族制度对先秦宗法等级婚姻姓氏、宗庙祭祀、墓葬等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民族溶合深广 ??先秦是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发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之时、夏、商、周、楚、越诸民族,以及被统称为蛮、夷、戎、狄的诸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相继形成和崛起。到西周时已形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左传》昭公九年周大夫詹桓伯说:“我自夏以後稷,魏、骀(邵)、芮、歧、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毫、吾北土也。”足见西周已开始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居黄河流域,楚、越两族居长江流域,蛮、夷、戎、狄居四方的民族分布图。及至春秋战国,由於中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中国的民族文字也进入了互相渗透、互相吸引的大溶合时期。春秋时期的民族大溶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间进行的。晋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来军队组成的规定,说明“国”与“州”对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民族征服的“庶人”,表明在晋国内各民族之间鸿沟已经填平。商民族成分的孔子死後,周民族成分的鲁襄公写诔文追悼他,并称之为“尼文”,表明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