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6章 ,失败的劝说与产业转移 (第5/7页)
??但他们痛苦的根源则是朝廷的均富贵法令,让他们生产成本不断提升,最让他们痛苦的是,这还不是一次性,而是分成5年不断的提升,他们只能看着自己的作坊,利润率一年比一年降低。 ??这其中纺织业作坊主是最矛盾的,纺织业本就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俸禄占成本的比例极高,这两年长安增加5成的俸禄,差不多提升他们两成的成本。 ??对其他高技术产业来说,两成的成本可能算不得什麽,但对於纺织业这个已经饱和的市场而言,增加两成的成本,让他们的成本再次接近利润线附近,5年前的产能危机好像如影随形的要降临在他们头上一般。 ??但与之对应的是俸禄增加,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的确是rou眼可见的增加,根据上计的统计,5年前长安城消费布匹的数量大致是每年百万匹上下。 ??而现在长安每年消费的布匹数量达到250万匹,这其中有五分之一都是高档的蜀锦,羊绒布等高消费品,长安城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又养活了无数纺织作坊。 ??要是没有均富贵法令带来底层百姓的财富快速增加,只怕蒸汽机提升的纺织业效率,足够挤破所有没有蒸汽机纺织机的作坊。 ??更重要的是这些纺织作坊的根在长安。蒸汽纺纱车,蒸汽纺织机,和其他各种机器,不是长安城独有的,就是长安城这里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纺织厂想要提升效率,也离不开这些机器,而且蒸汽机坏了,也需要懂这些机器的大匠来维修。 ??这样一个消费能力强,却又人力成本高的市场,让他们既难以发展,又舍不得退,可谓又是左右为难,爱恨交织。 ??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