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平凡之路_第 70 章 大三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 70 章 大三线 (第3/3页)

年後的68年,一个长达4000米的隧道塌方,一次牺牲了半个排;七零年,大凉山工地发生泥石流,几百人和工棚区被席卷一空……

    ??“每公里下都埋着一具屍骨”,在缺乏工程机械的条件下,铁道兵用生命换来了成昆线的提前通车。

    ??七零年,当成昆线正式通车,攀枝花,这座建设在23个高山台地上的钢铁城市,也真正具备了投入运营的基础。

    ??最早的攀枝花连地名都没有,方圆数十里只有7户人家,全国13个部门抽调精英骨乾前往,第一波人数就达到了几万,由於水土不服,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受一轮拉肚子的考验。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

    ??攀枝花150万吨钢铁的年产量,足够保证大三线这个“工业备份”的正常运转。

    ??十多年时间,以成昆线为动脉乾线,以重庆、攀枝花为两大基地,

    ??“两基一线”在一片荒芜中凭空创造了三十多座新兴工业城市。

    ??它们是:攀枝花、六盘水、德阳、十堰、都匀……西部地区上亿人的命运因此改变。

    ??作为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备计划,大三线建设不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指标。

    ??也就是说,这些深山中的工业基地,都是用钱硬砸出来的,维持运作,也需要海量资金投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