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文学编年史(全五册)_第六十七章《澳门文学编年史5》(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澳门文学编年史5》(1) (第12/12页)

家的鼓励之外,同时要进入作品中去,找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如此才能有利於澳门文学的发展和创新。就功能而言,文学批评应该承担历史和美学责任,促使自身走向更广阔的艺术世界,评论家必须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在对创作实践负责的同时,还须一定程度地超越创作实践。文学评论必须具有自己的美学目标,形成一种自觉的批评意识,而且应把握作家、作品、生活、读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才能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美学意义有进一步的推动和发挥。20世纪80年代澳门文学批评在这方面还处於弱势,虽然评论家都在默默耕耘,各有所长,各有追求,但在评论实践中须有较高的眼光,除对澳门文学作品有整体把握外,也必须吸取和借鉴多种多样的艺术和美学的养分来丰富自己的理论表达,才能更有作为,更完善和成熟。

    20世纪80年代澳门文学的发展有着它的时代动因,如内地改革开放的新文学思潮,对澳门文学起了酵母作用,促进了澳门文学多元发展。另一方面是澳门本身的一种社会变动,作家、诗人们开始意识到澳门应发展文学,摆脱“文化沙漠”窘境,提高澳门文学地位,加上文学前辈如李成俊、李鹏翥等人对澳门文学发展的大力推动,包括提携新秀,使澳门文学全方位跃动,出现了新格局,这都是20世纪80年代澳门文学发展的因素。

    ??《澳门文学编年史》第一阶段的工作做到1984年,可以说是一种刻意的安排,也是对历史的某种回应。这一年,澳门文学概念正式提出,澳门文学的讨论正式展开,澳门文学作品选本之类的编辑工作也正式开始。此後,澳门文学进入了学术和文化的自觉时代。这在澳门文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