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28页)
英国政府自己也力图采取模棱两可、不表态的方针,认为或许可以找出某些方法,以满足或抚慰独裁者们的较为合理的要求。1937 年以後出任首相的内维尔·张伯伦就是这种绥靖政策的主要设计师。 ??在美国,罗斯福总统尽管一再谴责侵略者,然而政府实际上执行的却是僵硬的孤立主义政策。1935 年到 1937 年间,按照国会的一个强大的孤立主义集团所通过的中立法案,一旦总统承认在某特定地区存在着战争状态,那麽便不得向任何交战国提供贷款、输出军火和提供美国船只。当时许多人都认为,美国就是因为这种经济卷入才被拖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去的。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从美国的这个中立法中获得巨大好处的是侵略者们,而不是被侵略的受害国家。 ??苏联人的恼火至於统治苏联的那些人,他们是修正主义者,是心怀不满的,因为他们并没有承认东欧的新边境,也没有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所遭受到的领土损失。他们对於 1919 年为阻止布尔什维主义的扩展而形成的那条“防疫线”深感恼火,在他们边境上从芬兰到罗马尼亚的那一连串的小国,几乎毫无例外地全都是激烈地反对苏联的。他们丝毫不喜欢这种国际现状,同时也并没有放弃他们长远的革命目标。然而,既然是共产党人,是苏联人,他们就因为害怕进攻和入侵而终日惶惶不安。他们本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来就是敌视的;西方盟国在苏联革命与内战时期曾经插手干涉,这更进一步证实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在 20 世纪 30 年代,对外部世界感到愤慨和怀疑的克里姆林宫的那些人,当时主要是对德国感到惊恐不安。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