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史_第7章 争夺财富和争夺帝国的斗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章 争夺财富和争夺帝国的斗争 (第18/32页)

印度群岛购买。但欧洲人也需要制成品,在某些行业,亚洲的手艺仍然超过欧洲。只需举出毛毯、瓷器和棉布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在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这些棉织品的特殊名称就表明了它们的产地。“马德拉斯”(狭条衬衫布)和“卡利科”(白布)就起源於印度的马德拉斯和卡利卡特城。“马士林”(薄纱布)来自阿拉伯摩苏尔。“吉姆”(方格花布)来自马来语,意即“条纹”。“新茨”(印花布)来自印地语,意即“斑点”。在 18 世纪,大部分的东方制成品在欧洲日益被仿制。埃克敏斯特和奥比松的毛毯与东方毛毯相竞争。1709 年,有一个名叫伯特夏的德国人发明一种方法,制造出比得上中国瓷器的玻璃和半透明的物质;在塞夫勒、德累斯顿和英国制造的这种欧洲“瓷器”立即成功地与进口产品进行了竞争。

    ??直到动力机械采用以前(英国是 1780 年左右开始),欧洲一直没有生产出在价格上能与印度竞争的棉织品。在 1780 年以前,对印度棉织品需要之多使得羊毛、亚麻和丝绸行业感到惶恐不安。他们不能生产出像马士林薄纱布和鲜艳的卡利科印花布那样能引起大众喜爱的纺织品,而许多国家政府为了保护与古老的欧洲纺织工业有关的行业和资本,就直截了当地禁止印度棉织品进口。但是,当时是法律制定得多而实施得少的时期,被禁止的纺织物仍源源而进,所以丹尼尔·笛福①在 1708 年评论说,不管法律如何,棉布不仅被各阶层人用来做衣服,而且“悄悄潜入我们的房屋、我们的衣橱和卧室;窗帘、坐垫、椅子,甚至床本身不是卡利科布就是印度其他织物做的”。但在欧洲“新兴工业”的关税保护和欧洲棉制品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从亚洲进口的棉布和其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